​​

​​一、裁判规则:风险代理费是否支持的关键在于“确定性”

  1. 支持情形:若合同约定风险代理费在特定条件成就时必然发生(如执行到位金额的固定比例),即使未实际支付,法院可结合合同条款直接认定费用金额并支持。

典型案例:某合同纠纷中,约定“执行到位金额的18%作为风险代理费”,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已执行到位部分的代理费(扣除未执行部分),并明确未执行部分待实际发生后可另行主张。

  1. 否定情形:若费用金额依赖不确定因素(如调解金额、执行结果未定),法院通常要求“实际发生后另行主张”。

最高院裁判逻辑:风险代理费若以“执行到位”为支付条件,需以实际执行结果为计算基础,否则属于“未确定费用”。

二、实务要点:法院审查的三大核心维度

  1. 合同条款的明确性

必须约定具体计算方式:如“按执行到位金额的X%支付”,而非模糊表述(如“根据结果协商”)。

禁止显失公平条款:若约定“败诉仍收基础费”或“调解免付”,可能被认定无效。

  1. 收费比例的合法性

上限18%:根据2022年司法部规定,风险代理收费比例不得超过标的额的18%,超比例部分无效。

阶梯比例废止:原分段累进收费模式(如100万以下18%、100-500万15%)已取消,统一适用18%上限。

  1. 费用发生的确定性

基础费+风险提成模式:允许收取合理基础费(如5000元),但风险部分需与结果直接挂钩。

排除不确定性因素:如“调解金额低于X万元免付”等条款可能因限制委托人权利被调整。

三、典型案例对比分析

四、当事人应对策略

  1. 合同设计阶段

明确约定计算方式:采用“基础费+风险提成”模式,例如“基础费5000元+执行到位金额的18%”。

细化支付条件:如“执行到账后5个工作日内支付”,避免模糊表述。

  1. 诉讼主张阶段

分阶段主张:已实际支付部分可直接索赔;未支付部分需提供合同及条件成就证据(如执行裁定书)。

申请司法审价:若约定按比例计算,可申请法院委托审计机构确定应付金额。

  1. 风险防范要点

避免禁止性领域:劳动报酬、工伤赔偿等民生案件不得风险代理。

留存履约证据:包括沟通记录、执行进展通知等,证明费用发生的合理性。

五、法院最新裁判倾向(2025年)

  1. 支持“未来确定费用”的条件:

合同明确约定费用计算方式且与案件结果直接挂钩;

费用比例符合18%上限;

费用支付条件已部分成就(如执行到账部分金额)。

  1. 风险代理费与正常代理费的区分:

正常代理费(固定收费)需在签约时支付;

风险代理费可约定事后支付,但需满足“确定性”要求。

在法院的司法实践中,风险代理律师费能否获得支持,核心在于合同条款的明确性、收费比例的合法性及费用发生的确定性。当事人需通过规范合同设计、分阶段主张权利、留存履约证据等方式,最大限度降低维权风险。对于尚未支付的费用,只要符合“未来确定发生”条件,法院可依法支持,但需警惕比例超限或条款无效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