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适用场景

股东与股东、股东与公司,资格是不是,相互起争议。

解读: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是发生在股东、股东之间或者股东、公司之间关于是否具有股东资格这一根本问题产生的争议。实务中多发生在新股东VS老股东、隐名股东VS显名股东、股权转让股东VS受让股东及上述主体与公司之间。

  • 判断标准

实质看出资,形式看登记。

解读:判断是否具有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:股东向公司实缴或者认缴出资。表现为:公司向出资股东签发《出资证明》、股东对公司的管理经营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。

判断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:股东在公司章程、股东名册或者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。

  • 常见争议
  1. 隐名要合法,禁止要牢记。

解读:由于身份特殊、规避某种关系等各种原因,经常发生工商登记的股东(显名股东)与真实股东(隐名股东)不一致的情况,一般情况下这种代持是法律允许的,但是对于涉及法律明确禁止、损害公共利益等行为,一律认定为无效。比如:保险公司股权代持、上市公司股权代持、公务员找人代持公司股份等情况。

  1. 冒名风险大,坏人来担责。

解读:随着公司注册登记的便捷化,被冒名登记为公司股东、法定代表人的情况也经常发生。此时,被冒名者,可以提起确认不具有股东资格的诉讼,来免除自己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,让冒名登记行为人(坏人)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但是,此类案件对被冒名者的举证责任要求极其严格,尤其涉及到第三方债权人的情况下,被法院驳回的概率也比较高。

  • 应对建议

尽量不代持,代持签协议,隐名想显名,半数要同意。

解读:投资时尽量不要找别人代持公司股份,除非自己可以控制风险的亲人或者朋友。

如果因为客观原因必须采用代持方式时,就要签订书面的代持协议,将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清楚,以免以后产生不必要的麻烦。在发生被代持股份要出现问题时,要想办法让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,来确认自己真实的股东身份,从而避免产生经济损失。